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522天▲戳上方蓝字关注
图片
图片
图片
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:明明把“坚持就是胜利”当作座右铭,却在屡屡碰壁后怀疑“是不是方向错了”?
道理听了一箩筐,可真遇事时还是会慌了手脚;书单加了一本又一本,却依旧在现实的岔路口举棋不定。
我们总在感叹“懂得那么多道理”,可为什么生活这场修行,依然走得跌跌撞撞?
01
学则不固,择善固执
人活到老,一定要修到老,因为你的功课没有做完,你才会活着。
哪一天功德圆满了,你就回去了。所以不必急,急也没用,慢慢来。
一切都在变,我们终身都要学习,可是大家要记住孔老夫子说的两句话:学则不固,择善固执。前者叫修,后者叫行。
学则不固,说的是你学了以后,不是要拿回去用的。很多人说,我学了就拿回去用,那完全错了。
学东西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,让你知道原来还有此一说,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可以供自己参考的观点。
他讲的不一定对,而且他讲的对也没有用,因为不适合你。
很多人说自己去听课就是要听完回去用的,这也不对。
听完回去之后要调整,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情况,你才能去用,这叫作择善固执。
学的时候,修的时候,不要这个要,那个不要,因为你没有什么选择的能力。你没有听完,怎么知道他讲的是对是错?
比如有的人听到中国式管理就摇头,认为中国式管理讲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这样的人一辈子都进不来。
听到《易经》就说是怪力乱神,那是你的事;听到《易经》就说是看风水的,那也是你的事。
一个人只要有成见,就等于把自己的门通通关死了。
佛家一直要我们不执着,意思就是听听看,也没害处。你能听几分算几分,能够做多少算多少,这才是正确的。
当你要做的时候,要把所学的东西跟当时的环境做一个配合。
配合你的能力,配合你的时间,配合你的分,配合你现在所处的环境,这样的行才有意义。
02
听其言观其行
孔子的话是随时在变的,大家不要把孔子说过的每一句话,都当成圣旨,说什么就是这样,没的商量之类的话。没有这回事,它是有弹性的。
所以,你学了孔子的话,老子的话,或者什么人的话,先把它们放在脑海里面,然后碰到事情的时候再把它们打开,参照当时的状况,自己做好调整。
同时,在跟老师学的时候,大家一定要记住,听其言而观其行,这个老师所讲的他自己有没有做到,这是最要紧的。
太多的人嘴上讲的是一套,行为却是另外一套,我们要知道分辨,才不至于上当。
现在很多人被人家骗得一塌糊涂,就是因为没有去注意对方的行为。他讲的时候头头是道,但是做不出来。
换句话说,他的行为跟他的言论正好背道而驰,那你就要提高警觉了。你没有办法去改变他,只能离开他。
孔子提醒我们远小人,就是要我们与小人保持距离,因为谁靠近他,谁倒霉。
当然,你要靠得很近是你的事,你要离得很远也是你的事。
对言行不一致的人,要特别小心,敬而远之,但那个距离要你自己拿捏。
我们应该先学常识,再求知识。可现在的人都在学知识,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的人,都没有常识。
闽南话骂人的时候,不是骂没知识,而是骂没常识。没常识就很可怜。一个人没常识,就连做人的基础条件都没有。
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学到常识,反而很早就被灌输了很多知识,这很糟糕。
03
循中道而行
《易经》里面有一个艮卦,就是告诉我们要适可而止。该做的事情才去做,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做。
要知道,人不守本分,最后只会累死自己、害死别人。因为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都很有限,什么都要做,往往什么都做不好。
做人,要循中道而行。什么叫中道呢?
随时随地调整到合理,就叫中道,也就是我们前面刚讲过的时中。
时中很多人听不懂,所以只好讲中道。可是现在很多人也听不懂中道,认为中道就是走中间路线,其实不是。
一个人,如果可以做到该弯的时候就要弯,该收回来的时候就要收回来,该进就要进,该退就要退,该出头就要出头,该低调就要低调,随时在变动,但每次变动都很合理,这个人就很了不起。
我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,就是这个道理。
最好的朋友不是天天混在一起,彼此浪费时间,而是有紧要的事情,你一个电话,他就化解了,这才叫作好朋友。
平常大家好像没有什么来往,可是你心里头跟他心里头是有连线的,你向他开口,他就能做到。
人平常要累积资本,不断充实自己,就是为了有朝一日,能够很从容地通过考验。
图片
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,根源不在于道理本身,而在于我们常陷入“知而不行”“行而不化”的困境。
正如孔子所言“学则不固,择善固执”。
学习不是为了囤积知识,而是打破执念、拓宽认知;实践不是照搬教条,而是在具体情境中调整出适合自己的“中道”。
真正的成长,始于对道理的审慎接纳。
不盲从、不偏执,带着“听其言观其行”的清醒辨别真伪;成于对智慧的灵活运用——既守住“艮卦”的本分与节制,又保持“时中”的弹性与变通。
道理是地图,不是目的地;是工具,不是答案。
唯有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出适配性,让认知在反思中沉淀出分寸感,才能让道理真正成为照亮生活的光,而非束缚脚步的绳。
图片
本文依据曾教授著作汇编而成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